双碳目标驱动千亿级秸秆产业(生物质颗粒机械)新风口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驱动下,绿色低碳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目标。双碳目标驱动千亿级秸秆产业(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生物质颗粒机械)新风口。
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亦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双重身份下,农业农村应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近日召开的全国“三夏”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百余名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秸秆综合利用专家齐聚青岛胶州市,吸引他们的正是秸秆还田、生物质颗粒机械生物能源转化等绿色低碳农业新模式、新技术。
据悉,青岛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曾经被视为农业废弃物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农业技术加持,在农田从碳源到碳汇转化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神奇作用,跟随山东金格瑞颗粒机厂家一起看看秸秆的“七十二变”吧。
“双碳”目标驱动秸秆综合利用千亿级市场
“双碳”目标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可谓东风正盛。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随着我国秸秆垃圾处理的利用率的不断提升及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未来秸秆垃圾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6年,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475亿元。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全域整治、全程利用、全量转化“三全”理念,在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面不断探索,逐渐形成可供复制的产业模式,拓宽利用秸秆发展富农产业的途径。
生物能源转化方面,先后引进多家生物能源企业,建设秸秆固化项目,将农作物秸秆和花生壳、玉米芯等废弃物经生物质颗粒机生产线设备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用于清洁取暖。
秸秆还田让“地越种越肥、产值越来越高”
眼下正是夏玉米出苗期,在莱西市院上镇东朱东村,种植户李玉通的玉米苗已经钻出地面约20公分。农田里,一行行嫩绿色的玉米苗在被粉碎后还田的黄色小麦秸秆映衬下,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跃然眼前。
现在农业技术先进了,农作物秸秆有了大用处。以小麦为例,收获后要续种玉米,但是留在地里的小麦秸秆往往有将近25厘米高,比较密实的区域会影响玉米播种,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农户在玉米播种前进行人工清理,今年,收割机收完小麦后,秸秆混土还田机入地干活,进行秸秆粉碎以及6厘米深的旋耕,保证秸秆没有在地里站立,充分跟土层混合,然后播种机直接播种。
“种养循环”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路
在莱西市养殖规模最大的青岛荷斯坦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作为牧场配套设施,企业流转了约1000亩试验田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秸秆是奶牛们的重要饲料来源之一。
把秸秆打捆离田,经发酵工艺转化为奶牛饲料,青贮饲料经奶牛过腹产生的粪尿排泄物会进入绿色农业循环系统,经过固液分离,液体进入氧化塘发酵分解,固体堆积发酵后进入有机肥加工厂,最终都将作为有机肥灌溉施用到种植区中。如此循环往复,既保护了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表示,我国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便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能力。包括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通过提升农田草地有机质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转农田从碳源到碳汇。据专家估算,按照目前国际计量要求,不包括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我国农田和草地土壤固碳量分别为1.2和0.49亿吨二氧化碳。
青岛市胶州裕丰农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团文说,依托青岛本地的养殖业对于青贮饲料的需求,除了原有的农资业务,2019年他们开始转型尝试拓展绿色农业项目,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涉足农作物秸秆处理及加工利用领域,“以青贮饲料为例,一头牛一年需要10几吨,一个中型牛场一次也得进一两千吨。”李团文表示,目前每年的秸秆青贮量增长在30%左右,全部供被本地牛场使用,去年仅该业务的销售收入就达到约300万元,前景还是不错的。
因此,他们今年又新上了秸秆综合利用的肥料化项目,希望不断调整主营业务构成,瞄准绿色低碳农业方向,融入农业高质量产业体系。
生物质颗粒机加快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秸秆商品化和资源化,对于节约能源,减轻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