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废料”变“生物质燃料” 变废为宝促增收
近年来,临沂费县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部署要求,锐意进取、创新举措,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废料”变“生物质燃料”、“利用”促“增收”的综合利用新模式,趟出了一条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新路子。
在临沂一新能源有限公司,60多台生物质颗粒机生产线设备正在轰鸣,大大小小的车辆将周边区域的秸秆、林木废弃物等拉到公司空地,等待上演农作物秸秆“变形记”。
“从大年初二开始,我们就开工生产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消纳了4万多吨秸秆和林木废弃物,颗粒机生产线加工生物质颗粒燃料3.8万余吨。”公司负责人一边翻阅记录台账一边自豪地说道。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工艺和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一年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不到2万吨,生物质燃料产量还不到1万吨,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收不上生产原料,那段日子真是难熬。”负责人现在回忆起来还十分感慨。
随着秸秆收储运体系日益健全完善,秸秆利用主体面临的秸秆“收储难”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近年来,临沂费县不断健全完善“县级统筹、乡镇推动、村级配合”的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秸秆收储运体系,由政府出资建设农作物秸秆收储点24个,秸秆利用市场主体与农机合作社通过“独立运营、合作共建、投资入股”等形式建设市场化秸秆收储点60余处,基本实现县域范围秸秆收储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费县还积极探索“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秸秆收集整村推进机制,即由合作社同村集体签订服务合同,村集体负责收集本村农户的废弃秸秆,交由合作社统一运输、统一处理,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秸秆“量分散、收集难”的问题。
该能源公司现在每年可回收利用秸秆、林木废弃物等超过25万吨,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超过20万吨,产值逾1.2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超1000人,逐步成长为鲁南地区较大的生物质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企业,先后与阳信县、惠民县、海尔集团等12个县区、8家企业签订了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战略合作协议。
在费县像这样的新能源公司一样从事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企业还有很多。
近年来,费县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先后出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统筹整合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创新实施“123”工作法,即“建立一套机制、夯实两项保障、主攻三个方向”,谋划实施了一批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创新项目,培育壮大了一批能源化利用社会主体,通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主体、探索新模式”,在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上趟出了新路子,用“小秸秆”写出了“大文章”,真正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都获利”、经济生态效益“双提升”。
生物质颗粒机将秸秆“废料”变“生物质燃料”,促增收。